第265章 复仇

第265章 复仇

《赵氏孤儿》早已经被有心人拍成了戏剧,话剧,而且有的版本让人看后心情复杂,写的很好,这是很好的把历史当作今天的故事来表达和展现的一种方式。

好的话剧可以展现最真实的历史,有血有肉让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从剧情中走出来。而《赵氏孤儿》正是让我如此感觉的一个话剧。

因为历史如果用视觉效果呈现出来远比文字和语言要具象易懂的多,考古的最终目的也是面向普罗大众,让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都知晓那些被时间埋藏的事实。

那么如果这个剧作家是一千年前的人呢?

那么就更加具有说服力,也就更加接近当时的历史事实。

著名的剧作家田汉有诗曰:昔贤坚忍救孤儿,舍子捐躯各不辞。卜凤熬刑犹硬骨,公孙饮剑更无私。廿年谁与倾肝胆?一旦人争识须眉。赢得满场红泪落,君祥毕竟是吾师。

这是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大悲剧。剧作家把浓稠的鲜血、愤恨的眼神、铁石般的复仇意志、万死不辞的忠义精神浇铸于一炉,以强烈的戏剧冲突牵带出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不仅感染了千千万万的中国观众,也把中国独特的民族精神流播到了万里之外。

作为一部极为出色的历史剧,也和一切真正伟大的历史剧一样,作者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想象、虚构,把历史题材和现实精神做了精彩的融合。

《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叫《赵氏孤儿大报仇》,作者是元代的纪君祥,但对于纪君祥的生平我们几乎没有多少了解。《赵氏孤儿》的题材,主要取自于《史记》。

大致剧情是:晋灵公时,武臣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屠岸贾设计陷害赵盾,赵氏全家三百余口因此被满门抄斩,仅剩下驸马赵朔也就是赵盾儿子与公主即赵朔之妻得以幸免。后来屠岸贾又矫传灵公之命,迫使赵朔自杀。

公主被囚禁于宫内,正怀孕临产,屠岸贾深知这个赵氏孤儿若存活下来将是他一生的噩梦,于是派部属韩厥将军帅兵把守宫门,不让孤儿逃走。

为了挽救这个赵家仅存的血脉,为了抚养他长大后报仇雪恨,一大批人做出了舍生取义的壮举:先是公主把自己的孩儿托付给一位经常出入赵家的草泽医生程婴,为了使得程婴对于泄密不产生担忧,自己立即自缢身死;程婴把赵氏孤儿藏在药箱里,企图带出宫外,被守门将军韩厥发现了,谁知韩厥也深明大义,为了给赵氏留下唯一的血脉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儿,自己则拔剑自刎;屠岸贾得知赵氏孤儿不见了,竟然下令杀光晋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违者全家处斩,九族不留。

程婴为了拯救赵氏孤儿,就带着孩子找到已经退隐山林的原晋国大夫公孙杵臼,和他商量着献出自己的未满月的独子,以代替赵氏孤儿,并由自己承担“窝藏”的罪名;而公孙杵臼则以自己年近七十,因此无法抚养赵氏孤儿成人,但程婴时日尚多为由,硬要以年迈之躯代替程婴承担隐藏赵氏孤儿的罪名。

在程婴带领屠岸贾来搜查出婴儿后,屠岸贾将程婴的儿子亲手剁作三段,公孙杵臼则撞阶而死。这些人的牺牲,换来了真正的赵氏孤儿的安全。此时屠岸贾心事已了,为了褒奖程婴,便收程婴为门客,将其子程勃当作义子,又取名屠成。

程勃白天跟屠岸贾学武,晚上则跟程婴学文,渐渐的长成了文武双全的大好青年。程勃满二十岁后,程婴告诉了他实情。程勃悲愤不已,决意报仇。此时灵公已死,悼公在位,程勃将屠岸贾专权横行,残害忠良之事禀明悼公。晋悼公便命他捉拿屠岸贾并处死。

最终,赵家大仇得报,赵氏孤儿恢复本姓,被赐名赵武,恢复了原来的爵位。熟悉《左传》、《史记》的朋友都清楚,纪君祥在史料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自己的艺术创造,而此悲剧最精彩的也正在于突破史料部分。例如——屠岸贾为了诬陷除掉赵盾,竟然在自己院里打扮了一个极像赵盾的草人,把食物放在这个草人的肚子里,日复一日地让一个号称神獒的猛兽去吃他的心肝,后来在朝廷上诬告赵盾时,这个神獒竟一下子认出了赵盾……

程婴为了挽救赵氏孤儿,忍痛把自己的亲生骨肉替代了他……

韩厥深明大义,为了放走程婴和赵氏孤儿,不惜违背屠岸贾命令而自刎……那么,为什么纪君祥要写这么一个故事呢?

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是历来很多艺术家喜欢采用的方式,而这出悲剧的取材却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典故,那么,作者的用意何在呢?答案就在那个“赵”字上。我们知道,纪君祥是元代初人,而元朝灭亡的正是号称春秋战国赵盾一族后人的赵宋王朝。

因此说“存赵孤”有影射现实的民族意识并不是无稽之谈。元代统治者实现严格的等级制度,汉人地位低微,而科举的不公正使得大批文人失去了施展才能、步入社会上层的机会。像关汉卿等有才之人不得不去写些元杂剧来谋生。尴尬的境遇、卑贱的身份,强烈地刺激了文人的创作心态,因此,元代能够产生很多悲剧杰作也绝不是偶然的。

再说回《赵氏孤儿》,其实早在南宋行将灭亡之时,文天祥就写过“程婴存赵真公志,奈有忠良壮此行”“祖逖关河志,程婴社稷功”等歌颂忠臣义士的口号。宋亡之后,怀念故国的人也常用“存赵孤”来表达他们的恋宋之情。纪君祥以浓烈悲壮的笔调写出的《赵氏孤儿》,又何尝不是对残酷现实的激烈反抗!

当戏剧搬上舞台,台下的观众看到这些悲壮惨烈的场景,听到“凭着赵家枝叶千年永,晋国山河百二雄”这些慷慨激昂的唱词时,又怎能不产生悼念故国之思、恢复旧土之念呢?当看到最终大仇得报、恶人伏诛,谁又不会热血沸腾呢?

所以明人孟称舜评价该作品:“此是千古最痛最快之事,应有一篇极痛快之文发之。读之觉太史公传犹为寂寥,非大作手,不易办也。”第一等的大忠大义、百折不回的复仇意识、前仆后继的反抗精神,造就了这部伟大的悲剧作品。

1912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一书中指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离终亨之事也。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

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不仅中国,赵氏孤儿的故事也在传教士的翻译下影响了西方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作为第一部广为欧洲人熟知的中国戏剧作品,《赵氏孤儿》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有其特殊的地位。即使比起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也毫不逊色。

提起《哈姆雷特》就不得不想起我们时常提及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莎翁笔下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王室之间的恩怨情仇,争名夺利之间无辜的人被受牵连,而戏剧的主人公也在复仇之路经历了殊死较量。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代名扬海内外的悲剧,而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也是中西戏剧史上著名的以“复仇”为主题的悲剧,两部作品的差异也诠释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别。

我一直认为《赵氏孤儿》重伦理实现,《哈姆雷特》重人性揭示。

《赵氏孤儿》更多的是关注复仇事件本身的发展,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表现得较少,显然是以故事为中心的情节悲剧。剧中矛盾冲突集中在赵盾等人的“忠”和屠岸贾的“奸”方面。

忠臣一家被安上“不忠不孝,欺公坏法”的罪名而惨遭灭门。悲剧开场就定下了谴责奸贼和同情忠臣的感情基调,显示出清晰的评判态度。而屠岸贾一手遮天,倒行逆施,激起了有良知的人们极度的愤恨。为了斩草除根,他竟下令要杀死全国“半岁以下,一月之上”的所有婴儿。为了保护赵氏孤儿还为了拯救全国的婴儿,程婴和公孙杵臼一个牺牲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一个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们的悲壮行为,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他们的高风亮节,也升华到了为群体利益的高度。

而《哈姆雷特》更侧重对剧中人物复仇前后的心理进行深入的剖析,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中心的性格悲剧。悲剧冲突的重心并不是克劳狄斯的罪恶行径和哈姆雷特的复仇行为之间的对立,而是集中在主人公的内心挣扎上。“是活着还是死去”,类似这样激烈的内心斗争构成了剧本主要的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的生活本来是无忧无虑的,所以他一开始对人类抱着美好的看法。但是突然间,父死母嫁,王位被夺,朋友背叛,纯洁的爱情也被践踏,社会的丑恶面一下子出现在他的眼前。他对冷酷现实的清醒认识,对人生意义的苦苦追寻以及由于无力承担“重整乾坤”的重任而踌躇彷徨。

同时《赵氏孤儿》的悲剧主人公并不是身负血海家仇的孤儿赵武,而是以草泽医生程婴为代表的忠臣义士。在中国悲剧理论中,悲剧主人公的选择没有限制,可以是帝王将相也可以是卑微小民。

而弱势群体的不幸遭遇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所以中国悲剧的风格整体上说是纤弱的,弱者遭受的苦难更能够激起人们对屠岸贾的切齿痛恨和对忠义之士的由衷赞叹。

《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则是为父报仇的王子,他高贵的身份是构成悲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在西方悲剧的定义中,只有“崇高”的事件才能对历史能产生重大的影响。才能成为悲剧的素材。

只有“高贵”的人才有资格成为悲剧的主人公,“高贵”人物的痛苦和毁灭更能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无字江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无字江山
上一章下一章

第265章 复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