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入侵

第266章 入侵

说起考古学我们中国并不是发源地,现代考古学无疑是从西方传播过来。大约百年前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他们在对广大地区征服的同时,也刺激了他们的考古和学术的欲望。

在这200年间,出现了大量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物学家‘古代语言文字学家。我们来一数他们。

首先是商博良。说到古埃及文明的解读,有两位人物居功自伟。第一位是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是他1798年率军在埃及作战,发现了一块著名的石碑,叫做罗塞塔石碑,这块石碑对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做出了巨大贡献,因为它上面用古埃及象形文字、科普特文字和希腊文字刻写了同一段文章。

最终,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借助希腊文字,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由于古埃及所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大量记录文字的莎纸草得到保存,从此古埃及的历史、经济、法律、民欲、医学、天文、数学等清晰呈现在世人眼前。

接下来是美国人史蒂芬斯和英国人凯瑟伍德。前者是一位律师,出身于有钱人家庭。他在19世纪40年代与后者一起在中美洲丛林里探秘,发现了大量玛雅时期的城邦遗址,包括金字塔、神庙、球场、方尖碑、浮雕艺术等等。

他用无可辩驳的证据,说服了当时的人们相信这些文明成就是古代土著印地安人的成就。

然后就是德国人施里曼。他小时候就熟读《荷马史诗》,当时的人们认为史诗中所描绘的只是神话故事,不是真实的历史,特洛伊战争并未真实地发生过。但施里曼坚信这是真实的历史,是古希腊人对远古历史的朦胧的记忆。

但他当时限于自己的经济条件,无法去考古发掘证实自己的猜测。后来,他通过经营商业,发了大财,于是又想到了他儿时的梦想,遂组织人在当时的奥斯曼帝国的小亚细亚发掘,终于寻得特洛伊古城遗址。

当然,后来的考古学家证实,他发现的特洛伊古城遗址地层,并不是特洛伊战争年代的城址,而是比那时候更早的古城遗址。

接下来就是英国人伊文斯。施里曼发掘成功特洛伊遗址的消息鼓舞了一大批考古工作者。于是有人设想,既然迈锡尼文明是真实的,那米诺斯文明应该也是存在的。最终伊文斯在希腊的克里特岛上发掘出了克里特文明时期的米诺斯宫殿遗址,以及大量的绘画壁画和其他文物。

接下来就是伯希和和斯坦因,二者主要在中国西北沙漠地区考古,发现了楼兰古城等一批遗址。在西方考古学概念中,青铜器被作为文明出现的要素之一。

然而,文字的出现才是“文明”概念的本质标志。这是世界范围内考古学者达成的基本一致,虽然我从来不赞同不认同,但是就像教授提出天熊学说一样属于极少数,代表势单力孤。

在19世纪末之前被虚构的古希腊历史中,文字的出现定在荷马史诗之后。然而,由于文字在文明概念中的决定性意义,因而在既往没有文字的古希腊,硬是发掘出了“文字”。

于是文字与青铜器一起在古希腊的离岛上被“发现”,这样一来,古希腊就变成了欧洲暨人类文明的“摇篮”。

然而,古希腊“文字”是被谁发现、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被发现的这种“文字”是什么东西呢?

阿瑟埃文斯出生于1851年,与海因里希·施里曼齐名,同为欧洲考古学的开山祖师。但是与施里曼出身于军火商,在学问上没有受过什么正规训练,喜欢咋咋唬唬,吹牛说大话不同,埃文斯出身学者世家,从小受家庭熏陶,牛津大学毕业,有学者风度。

“他的父亲是有名的古文物研究者和收藏家,英国皇家学会的财务主管——约翰卢伯克爵士,就是英国皇家学会的成员之一,它奠定了英国的人类学和史前史的新研究的科学基础。

可以说,埃文斯浸泡在古文物中长大,这样的氛围,也练就了他对于古文物一种见微识著的独特眼力。”

然而,埃文斯与施里曼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两人都是在接近50岁的时候开始挖宝事业的。埃文斯因其出身于商人,于是挖出来的宝是一些“黄金制品”与“青铜器”等;而埃文斯则不同,因其自幼受到学术的熏陶,挖出来的就是一种“古文字”!

“1894年,埃文斯在伊拉克里翁发现了这种泥板,从此这种文字开始为人所知。”

这样一来,这种被命名为“迈锡尼文明”的原始聚落,就既有了“青铜器”的要素又有了“文字”的要素,于是就成了“欧洲文明”的源头。

“1893年是关键的1年。那年春天在雅典的廉价市场上,当他正在古董商人的手中搜寻托盘的时候,偶然见到了许多小石块,上面刻有一种看上去是未知的书写系统。埃文斯在牛津大学见过类似的石头,此时他被告知,这些小石头来自于克里特岛。

在当时认为史前欧洲的一些地方可能已经出现象形文字系统的观点似乎显得有些牵强,埃文斯好像也正是为了要弄清楚这一点,而于1894年春前往克里特岛的。

在那里,他拜见了卡洛凯里诺斯,参观了克诺索斯遗址,看到了卡洛凯里诺斯有幸从宫殿储物间的残骸中发现的那块B类线形文字泥板。”

“大量B类线形文字泥板——最初是由卡洛凯里诺斯在储物间里所挖到的,后来在埃文斯挖开的皇宫中比比皆是——的重见天日证明:青铜时代已经出现了书面文字。”

“克利特的克诺索斯宫殿出土约3000多块泥板,分散在几处临时性档案室中,其中可以确定发现地点的不到2400块。除泥板外,还有69个刻写、400个压印的做标签用的泥球。西部的坎尼亚遗址出土3块泥板,希腊本土的派罗斯的宫廷档案室出土约1200块泥板,迈锡尼和忒拜各有数十块。

派罗斯的泥板是派罗斯宫殿于公元前1200年毁灭前夕的文献档案,而且大块泥板较多,信息量大,保存也相对完整,成系列,其编辑和复原工作较完善,因而是研究迈锡尼人社会的主要资料源。”

“因为我们基本上能读懂迈锡尼人留下的线形文字B泥板文书,他们书写的是古希腊语的迈锡尼人留下的线形文字B泥板文写,他们书写的是古希腊语的迈锡尼方言。

其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涉及希腊本土的迈锡尼人社会,也涉及迈锡尼人统治下的克里特“最后宫殿时期”的社会状况,其价值自不待言。

线形文字B是迈锡尼人在米诺人的线文A基础上改造成的。在89个线文B音符中,只有16个没有线文A的原型,但符号被简化和规范化。很多新的表意符号加了进来,而米诺人使用的绝大多数表意符号被放弃了。

考古发现的线形文字B泥板文书主要来自克诺索斯和派罗斯。在迈锡尼、忒拜和克里特的坎尼亚也有少量泥板出土。”

“泥板是用普通的泥制成的,呈柳叶状或矩形。书写工具为锋利的硬笔,可能是在笔杆上插棘刺制成的。书写要在泥板尚湿时完成,如果泥板变干,就难以增删改动了。

泥板文件写成后,要归入不同系列的卷宗,分门别类地装入篮子或木箱里,贴上泥标签,便于索引查用,存放于环绕档案室墙壁的架子上。

与亚述和赫梯的泥板不同,希腊的泥板不是故意焙干的,而是因档案失火焚烧而侥幸存世的,而火灾常因人为破坏而起。然而,战火虽使物质文明化为灰烬,却使古代文献侥幸存世,此乃不幸中之大幸!

青铜时代的爱琴房屋都是木梁结构,再加上篮子和木箱的助燃作用,使泥板被烧硬,但焙烧的程度并不均匀。随着木架倒塌,泥板被摔碎散落在地板上。

考古学家们必须保护现场,逐块辨认拼接。克诺索斯的泥板发掘较早,每块泥板出土时的原初位置未做详细记录,为后来的复原和编辑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派罗斯的泥板保存得相对较好,因而复原和整理工作比较顺利。”

“在过去的几个星期,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不管怎么说,克诺索斯和皮勒斯所使用的书面文字应该是希腊文,一种古老而难解的希腊文,因为它毕竟比荷马时代还要久远500年,而且又是一种缩写形式。尽管如此,它终究是希腊文。

古埃及文的破译者商博良与古巴比伦语的破译者都声称是在二三十岁愣头青时破译失传几千年的拼音文字的,这位古希腊文的破译者也不例外,为什么越是难度大破译者的年龄却越是年轻呢?

“最终攻破线文B释读难关的人是年仅30岁的英国语言学家兼建筑师米歇尔温特里斯。他发明了一种“栅格”,将线文B的表音符号摆放在格子里,假定每个表音符号代表一个音节,或为元音和辅音的拼合,再利用其他语言学家的先期研究成果,将被认为是同元音的符号放在同一纵列中,同辅音的符号放入同一横行中,最后利用少数已知读音的符号去辨别格子中其他符号读音,从而确定了51个表音符号的读音。

他利用这些符号的读音去读线文B泥板,证明其为希腊语。1952年,温特里斯公布其惊人结论,举世轰动。此后,他和剑桥学者约翰查德威克合作,继续其释读工作,并连续撰文发表其成果,回答学者们的质疑。

1954年8月,温特里斯在丹麦哥本哈根的国际古典学大会上宣读论文,取得巨大成功。此后,温特里斯和查德威克共同研究克诺索斯、派罗斯和迈锡尼的线形文字B泥板,并于1955年联名出版《迈锡尼希腊语文献》一书。1956年9月6日,一场意外车祸夺去了这位天才研究者的生命,年仅34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无字江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无字江山
上一章下一章

第266章 入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