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长城

第321章 长城

早期人类文明大都发源于大河流域的原因是: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水利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适合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

原始社会时期生存条件比较恶劣,首先要解决的人的吃饭问题,河流区域最容易引水灌溉,同样容易生长草木繁殖动物,长此以往,从从事农耕的村落到发展工业的城市的过程就形成了。

有句话叫作“农,国之本也”,这就跟文明古国为什么都产生于大河流域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了,历史课本上讲到过,大河地区每年都会有类似于河水涨汐的事发生,大量的河水带来了河底肥沃的泥土,对桩稼的成长十分的有利,所以促进了该地区的农业的发展,从而推进了历史,农业的兴旺发达,自然对经济的进步做出强有力的奠定,也就造就了各个大中小城市,围绕之产生的自然是接下来的各大文明古国了。

“……辽西地区的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化石,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其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很多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在国际学术界一次次引起了轰动。”这是《辽宁古生物化石保护纪实》之中的记录。

“中国各主要区域的文明化进程中,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区域。”这是《辽西或是我国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区域》种的论述,对牛河梁红山文化的定义。

龙鸟等古生物化石、查海、砂锅屯、兴隆洼和牛河梁等重要考古发现,集中在古幽州的医巫闾山麓和大凌河流域。

按照人类文明起源于大河流域的常规认知,方家似乎难以接受不足八百里长的大凌河,纷纷将辽宁西部的考古发现“划归”到西辽河也就是老哈河流域。如果不是阴差阳错,“仰韶文化”的冠名,应该属于更早前发现的“砂锅屯”,其文化类型应该叫“砂锅屯文化”而不是所谓的“仰韶文化”。

实际上,历史上的辽东和辽西,似乎从来都没有依辽河划界。其中,战国时燕置辽西郡与辽东郡的界线,恰恰是大凌河中下游,与辽河没有“一滴水”的关系。

大凌河与辽河,各自拥有独立的水系和流域,应属姊妹河。努鲁尔虎山和医巫闾山,是两河从发源地到中下游的两道分水岭。

《红楼梦》其中一个版本开篇第一回出现的“灵河”,本系“大凌河”之旧称。“西方灵河”,若非“辽西大凌河”,还能到哪儿去找呢?

“作为辽西地区最大的河流,大凌河在汉代被称为‘渝水’,又称‘白狼水’。唐朝时称‘白狼河’,辽代称‘灵河’,金代改‘灵’字为‘凌’,称‘凌河’。元代时,又曾称其为‘凌江’,明代始称‘大凌河’。”

曹翁笔下的“灵河”,并非虚构。“灵河”与“凌河”的关系,超越“文学”与“原型”,是历史的真实。

那么,“灵河岸边”的“绛珠草”呢?

我反而觉得“绛珠”,应为“降朱”之“演绎”。其原型,应为生长于“凌河”入海口的“盐隰菜”。

“盐隰菜”,学名“碱蓬草”。因秋日变红,又叫“赤碱蓬”。

生生不息的“盐隰菜”,越到深秋颜色越红。因为其它植物无法生长,“盐隰菜”能把海滩“染”成纯粹的红色。所谓的“红海滩”,其实是秋日海滩上密密匝匝的“盐隰菜”。

凌河不深,但有“灵”;医巫闾山不高,但有“名”。

恐龙,在辽西生翅;文明,在辽西发端。所谓辽西古文明,实属古幽州文明。

贯穿《红楼梦》主线之“玉”,也贴合着古幽州文明的“活化石”——医巫闾之珣玗琪。

说《红楼梦》伟大,是文学意义上的伟大。其历史地理背景的伟大,则是文明意义上的伟大。

谁又能想到红楼梦中的开篇竟然是我正要去探险的大凌河,也就是灵河。

我的思想有种突然的爆发,灵河,最有可能的就是同一个字传递下来的同音,毕竟灵河不如凌河吉利和顺嘴。所以凌河流传至今,有些事永远无法考证与证明,但是我们却可以去推断探索挖掘。

而牛河梁原本的名字也不是牛河梁而是摩天岭,摩天岭下灵河流淌,摩天岭上女神庙高高在上。我最初来到赤峰草原的足迹就是沿着西拉木伦河,我的母亲河,我的老家究竟在哪里?

西拉木伦河现在看来仿佛只是我的家族短暂的栖息之地,否则也不会那么随便的彻底放弃远离.而与西拉木伦河息息相关的两条大河便是老哈河和大凌河,灵河。

说起红山文化很多人并不熟悉,大部分也只是听说过或者曾经听说过而已,但是要说起仰韶文化知道的人更多,可能跟仰韶文化地处中原之地,是中国最初考古学发掘的重要地点有关。

仰韶文化是写入很多教材的,红山文化则要少很多。其实以泰山为中心的古代东方,是一个相对独立和稳定的文化区域,与仰韶文化的特征并不相同,那么仰韶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呢?

传说华夏族的首领黄帝和他的另一位氏族兄弟炎帝的部落都是起源于中国西部的渭水流域,在华山脚下,人们终于找到了仰韶文化最初的源头。西部的华山和东部的泰山不仅在地理上,而且在文化上也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它们几乎在同一个时刻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6700年前,仰韶人的一支选择了华山脚下一片肥沃的土地生存下来,今天这个地方叫半坡。1954年,半坡人的神秘面纱被撩开了,这是一处中国远古时代的伊甸园。

一条宽8米,深近6米的大壕沟仿佛把半坡人装进了一个最安全的城堡。这是一处典型的聚落遗址,在当时的渭河流域可能分布着很多这样的氏族聚落,他们过着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生活。大部分聚落有100多所房子,人口在500人左右。他们种植农作物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小米。

人们发现,早在8000年前,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古代先民们就把狗尾草驯化成了粮食作物粟,这是一项充满着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伟大发明。所有的生产工具都是骨制或石制的。他们用石铲翻地,用石刀收割,最后在石杵上加工脱粒。

他们还捕鱼、狩猎,然后又把这些生活绘制在他们的彩陶作品中,其中的一位画家还把他的绘画工具石砚留了下来,在它的里面还残留着红色的颜料。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独特的器物,把它放入水中,它的上半部会自动倾倒,当水增多时,瓶的下半部会逐渐下沉,直到水满而直立起来,这种精巧的设计就像打水的半坡少女,透着天然的灵气,实际上,半坡人并不知道,他们是利用了重心与浮体稳定性关系的科学原理。

仰韶文化跨越的年代大约距今7000年到5000年,分布的中心范围主要在渭河流域、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地区,而这个位置恰恰与传说中黄帝的发祥地相吻合。仰韶文化的一支曾沿着黄河东岸的汾河北上,在今天河北省北部桑干河上游与强大的红山文化碰撞并融合到了一起。

红山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的赤峰市,早从1908年开始,中外考古学者就围绕着红山附近的古代遗存进行调查和研究,并把它命名为“红山文化”。掀开厚重的石板,拂去历史的尘埃,红山文化的先民们会给我们带来新的震撼吗?

大片的墓葬被揭开了,石棺里的随葬品中没有陶器和其他物品,只有玉器,看来这里曾生活着一群尊崇玉的人。让墓主人灵魂不灭的是玉雕龙,它仿佛在告诉我们,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玉雕龙被墓主人贴在胸前,它们在向我们传递着远古神灵的气息,引导着我们进入一个神秘的王国。

这是一片由石头构筑的世界,红山人把它们建在山顶上,他们相信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死去的祖先接近天国。这些石头在15公里外才有,它是靠人工一块一块地搬运来的。究竟是谁能调动大量的人力来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呢?这处积石冢是方型的,近1米高的石砌台阶忠实地护卫着冢内的中心大墓,它应该是一座王陵。

方形的积石冢旁边是一处砾石筑起的三环石坛,奇怪的是,它外环的直径正好是内环直径的两倍,可能是来自于红山人对冬至与夏至时的太阳运行轨迹和运行速度的观察,应该反映了5000年前中国天文学的最高成就。

在每层石环的内侧都有大量破碎的陶片。现在我们把这些陶片复原,看看是什么:是桶形器。它上下贯通,毫无实用价值,显然是基于一种沟通天地的宗教观念。我们终于明白,这一大片积石冢原来是祭坛,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大的一处原始祭坛,它东西长150米,南北宽80米。三环石坛是祭天的,而方形积石冢是祭地的,这种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在中国一直延续到19世纪,它们是中国最早的天坛和地坛!

红山文化的先民们为死去的人建造了石棺,而活着的人又居住在哪里呢?考古工作者在山林里找到了一些大型泥塑的残骸和熊的下颌骨。

根据这些泥塑残件的比例判断,最高的一尊泥塑像竟达5米以上。这些修长的手指、圆润的肩膀和上围残件表明,她们是一群神秘的女人,令人震撼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祥的老祖母,难道我们看到的是5000年前的祖先形象吗?

人们相信,这里曾经是神的居住地,那是一座庙,一座供奉着女神的庙!

毫无疑问,5000年前,在中国北方的辽河流域曾经有一个强大的王国,是王国的统治者和他的人民营造了这处规模宏大的祭祀中心,它包括了女神庙、祭坛和方圆50公里的13处积石冢!

这种思考方式并不奇怪,考古学上很多重要考古成果都是反推出来的,因为任何一个文化一个文物都会有其根源和前身,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突然跳出来的一下子就精致和发达的文明与文物。

那么由现有和相对有确切文化记载或者首先发掘证明过的仰韶文化来追溯根源,接着找到红山文化就不足为奇了。这注定是个特殊的夜晚,我守着两个可爱的没有母亲照顾的孩子迟迟不敢睡去,然后大脑之中开始迸发出有关整个红山文明以及起源和后续的一道道光影。我不禁想起很多事,有些事并不是我亲身经历但是却在脑海中有极其明确的影像。

辽西的山区格外宁静,伴着洛阳铲剥离泥土的细密声音,沉睡千年的红山女神,渐渐露出她那高贵的面孔。

摄影师快门一按,拍下了女神与后代跨越千年的相视一笑。

这镜头,定格在1984年10月31日。

如今,30年弹指过去,这一幕在郭先生的脑海里,依然清晰如昨。而这位郭先生就是教授的教授,传统上我应该喊一声师爷。

打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来到辽宁,郭先生的目光一直没离开辽西那片土地。红山女神那神秘的微笑,让他魂牵梦绕了30年:这绵延起伏的牛河梁,还藏着多少旷世的秘密。那拜倒在女神脚下黑压压的人群,后来去了哪里?

经过30年的田野调查、考古挖掘和室内整理,由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郭先生主编的100多万字的《牛河梁考古发掘报告》,日前新鲜出炉。

循着精美的图片和缜密的文字,拂去岁月的灰尘,人们发现,5000年前,在燕山南北、长城以外,一个文明古国的亮丽身影,越来越清晰。

一个东北人,站在长城上,是什么感觉?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无字江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无字江山
上一章下一章

第321章 长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