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文明起源

第352章 文明起源

偶尔我会惊奇于那些装进自己头脑里的东西,没想到真的如此之多,多到我自己都不可想象,我从不认为自己有那么好的记忆力也不觉得自己真的已经博览群书。

书是知识的海洋,不要说博览群书通晓天下,以我现在的年纪从识字到大学一天不休息的研读也看不了多少书的。何况我最瞧不起的就是那种一目十行,还没看完就已经忘没了的囫囵吞枣。

我坚持读一本书就要读到东西,就要有所记忆,当然可以选择精读和略读,都没关系,只是即便略读也要有所收获,因为人生和生命都很宝贵。

我不是在母亲离开之后才意识到生命的宝贵,而是在我三岁的时候就知道了,那个时候村子里闹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瘟疫,一年之内接连死了十三个小孩子,大大十岁小的只有三个月,那是我对死亡拥有记忆的开始。

无论是谁在那样落后封闭的环境内经历了那样惨烈绝望的事情以后都会对生命对活着心存敬畏。

我出生的年代医学已经十分发达,虽然白城那地方有点落后但是得了急症还是可以相对很快的送到市里省里大医院去治疗的。

只是那时候人们都不太在乎,村里的小孩子整天都在外面撒野,有个磕碰感冒发烧再正常不过。于是那场突如其来的特别瘟疫没有给粗心的大人们调整和后悔的机会,直到第八个孩子死去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这是疫病。

因为那是小小范围内突发的疫病,现在想起来跟我们之前被隔离的远古病毒似乎有些相似。

在人类发展历史上,虽然充满了无数的征伐和杀戮,造成大量的死亡和屠杀,如蒙古人的对外征战,就屠杀了上亿的人口。但是,比战争和杀戮更恐怖的是天灾,其中杀伤力最大的又是瘟疫,世界历史上的五次大瘟疫,惨绝人寰,其中最后一次夺走中国10000多万人口。

我对此记忆深刻,因为有切身之痛,相对这五次大瘟疫我所在村子里经历的十几个人的死亡简直不值一提。

可是生命都是平等的,死亡也是平等的。

第一次是查士丁尼瘟疫——公元5世纪,死亡上亿人。

这次瘟疫主要发生在地中海沿岸,由鼠疫引起。最早在当时的拜占庭帝国蔓延,之后逐步扩大。据悉,因为这次瘟疫死亡的人口接近1亿人,直接造成拜占庭帝国由强盛到衰亡。

而因为这场瘟疫损失最惨的是拜占庭帝国,当时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叫做查士丁尼,因此以其名字命名这场瘟疫。

第二次就是大名鼎鼎的“黑死病”——中世纪,2500万人丧生。

这次瘟疫也被称为中世纪欧洲的大瘟疫,最早开始传播是在中亚,但是当时的欧洲十字军,还有波斯的商人将瘟疫带到了欧洲。造成了欧洲毁灭性的打击,当时瘟疫主要通过老鼠来传播,使得当时欧洲的总体人口下降了三分之一,死亡人数接近2500万,可谓是灭顶之灾,当时的欧洲成了人间地狱。

第三次来自伦敦大瘟疫——爆发事件为17世纪,五分之一的英国人死亡。

这个瘟疫的范围很小,主要是在英国,当时英国卫生条件极其差,这就加剧了瘟疫的蔓延。而且这次瘟疫主要时间是1665年到1666年,这一年的时间,英国丧失了近五分之一的人口。

也正是这一次瘟疫,英国才意识到卫生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开始重视卫生的发展。

第四次印第安人瘟疫——18世纪左右,死亡2000万以上。

这是唯一一次人为造成的大瘟疫,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大量的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开始征服印第安人的过程。而他们发现,长期与世隔绝的印第安人尤其害怕瘟疫。这可比枪炮管用多了,因此,在人为的操纵下,天花病毒被引进到印第安人中,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据悉,这直接使得美洲的印第安人下降了四分之一,简直是人类的灾难。

第五次则是鼠疫大流行——19世纪的中国,死亡1000万人以上。

这个瘟疫最早在中国云南开始爆发,据悉是传教士带来,经过30多年的蛰伏,在1894年开始大流行,波及中国南部大部分的省份,而且还殃及了欧洲、美洲等地,光在大清就死亡1000万以上的人口,直接加速了大清的灭亡。

记忆可以是幸福当然也可以是痛苦的,学习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我偏偏对于久远时代痛苦的记忆要多一些。

可能从人类学角度讲我是一个悲观的人,因为我的出生因为我的遭遇因为我的残疾造成了我畸形自闭的人格。

然而多读书又是可以治愈心灵的,有人说:“一个人是好是坏并不会因为读圣贤书而改变”,其实,说对了一半。

人刚出生不久,孩提之时,内心是纯净的,这就是天命谓之性,天性,人性;率性谓之道,人如果一辈子能保持孩提般的天性而生活,这就是道;所以,有说法是,孩子在最天真的时候,能看到大人看不见的东西;因为他的心像非常干净的镜子一样,能照见真实的世界;

但是,环境改变人,随着成长环境不同,人性发生改变,追名逐利,原本纯洁的心灵,不同程度的蒙上灰尘;面对名利,有的人取之有道,有的人不择手段。

有的人依然像孩子一样爱着父母,有的人因为利益与父母反目,所以,有的人尽管没有读圣贤书,由于他个保持的天性较好,忠厚无争,儒家说,虽未学,也谓之学矣!

儒家把孩提时期的纯真、天性称之为“明德”,《中庸》: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读圣贤书的目的就是要明事理,正确对待名利,什么是取之有道,什么是见利忘义,什么是反省,通过学习实践,回归内心的纯净、天性、人性——明明德。佛家称为“明心见性”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如果真的读懂了圣贤书,就会去做,去实践,不去践行,那是说明还没有真正的“知”,每个人因为人性扭曲的程度不同,理解程度不同,所以学到的结果也大不一样。有的成为了名垂千古的君子,有的成了斯文败类。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如何读诗经?孔子说一句话说完,就要思想没有邪念才能读好读懂。

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看圣贤书,就像照镜子,其实不只是诗经,儒释道经典都是如此,带着修身学习的态度思想去看他,能反映出自己的缺点,去修正他,丑恶扭曲而又不思悔改的人看到镜子,首先想到的是把镜子砸了!

读书不但可以看见历史更可以从中窥见自己渺小幼稚的灵魂,人一定是先通过知识认知自己然后才能变得勇敢有理想,否则都是空中楼阁梦幻泡影。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修身、养德,回归内心纯净,你一定要扯如何打仗的问题,说儒家琢磨人,如此生拉硬套,这性质和樊迟问农一样,小人者也!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只要你达到一定的修为,一切道理自在心中,心既是理,打仗经济也不在话下。

我一直认为写书是文字记载,写书受时代环境的感染所为。闭门造车的书不能立传,有啟发教育精神的才能流传下来。然而社会现象和生活内涵广泛作用不同。意识层面的书包括所谓圣贤的作品都带有时代气息,写书时决不会考虑几千年后的事情,要考虑也做不到。

问题是有积极作用的后人会继承,有警示作用的同样作为教训保存。这样的延续造就了传统文化,以史为鉴使社会发展少走弯路。这么简单的道理由于旺盛的猜想和各自凭观点评解榄混成一锅粥。

如果真有对历史的系统了解有丰富知识,除了求证一定有共同的认识,半吊子吵闹除了热闹毫无积极的意义。

所以我以后一定会自己写书,不是写我的人生与不幸和悲观,我要写的是历史,一部无字的历史无字的书。

我不知道我在凌源县城什么时候是个尽头,我知道进到牛河梁的那条路已经修了柏油路,那只是个寻常的乡村岔路口,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没什么特别。

只是这个平凡相对的是现代是现在,远古的时候简直繁荣极了,繁荣到是我们先祖到活动文化经济中心。这个中心不是我们现代人自己封号的,而是历史真实存在,历史的真实极不容易揭开神秘面纱,可一旦开始展露其原本面貌就要比我们穷尽脑筋所想象到的一切场景还要瑰丽和伟大。

我们伟大的先祖在那个时候,没有文字的时候创造了今日文明的基础与核心。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无字江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无字江山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2章 文明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