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幼学琼林

第354章 幼学琼林

两个孩子像突然间长大了一样,不哭不闹,偶尔会乖乖的叫声舅舅,即便是肚子饿了也安静的等着。

两个孩子跟我接触的时间并不长,甚至可以用短暂来形容,但是两个孩子成长的速度跟我建立感情的速度却是光速。

我从来都认为自己是个不讨孩子喜欢的人,因为我从来不曾跟孩子接触过,从内心深处就是拒绝的。

孩子和孩童时代是我不愿意去回忆的永远的痛。我突然陷入一种混沌,我在想如果这两个孩子生在远古时候会怎么样呢?

会幸福么?

会怎么学习和长大?

在中国古代,子女学习读书就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国对孩子的教育事业一直看的很重,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在中国古代古人们学习的那些往事儿。

田间收种忙,案头文墨香。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家庭生活中,耕读密不可分。晴耕雨读,田园牧歌,刚放下锄头,又拿起书本,是很多家庭的真实生活写照。

那么古人缘何对读书如此看重?

在他们看来,读书是一件很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被誉为“家训之祖”的颜之推《颜氏家训》中说:“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现在的孩子一般3,4岁就开始入幼儿园,古代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这个岁入学在古代是最主流的。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

古人讲究读书要勤奋,但是更注重学习的方法。

南宋大儒朱熹在《童蒙须知》中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古人读书名副其实,不但要用眼睛看、高声朗读,并且要抄、背、默,用心用脑。康熙朝理学名臣李光地在《家训·谕儿》中说:“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

看过或诵读过,都不如读书时动手更有其效。这是因为,动手之时势必动脑,动脑则有助于理解书中的含义。

如果读书不学好会怎么样?

答案很简单会挨揍。

古代对学生的管理较严厉,大多家长也认同“不打不成器”。读书不认真或学不好,被打板子、抽鞭子、罚跪如家常便饭。

王充《论衡·自纪篇》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可见,在汉代就流行体罚学生。

当然,读书的过程不止于把书看完,还要去践行。正如吕祖谦在《家范·学规》中所说,“凡与此学者,以讲求经旨、明理躬行为本”,读书最终要映射自身,躬行实践。

在古时候左宗棠给妻弟周汝充的信中说到:读书是与他人的精神交流、灵魂对话,要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否则感觉所读之书美则美矣、趣则趣矣,却于己了无所得,这便是“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读了书和没读一个样。

其中曾国藩也曾经说过:“若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奴耳!”

曾氏看来,读书的关键在于“体贴到身上去”,注重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让知识,思考真正的融入进自身,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小时候没有任何文化背景和文学氛围的家里居然有十本破旧又奇怪的书,而且都是母亲逼迫我必须读会学会的书。

我的启蒙跟别的小朋友截然不同。

第一本是《幼学琼林》,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

日为众阳之宗,月乃太阴之象。虹名螮,乃天地之淫气;月里蟾蜍,是月魄之精光……

到现在我依然可以朗朗上口的背诵出来,毫不费力。

接着《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为人处世的各类谚语,很有哲理性,释道儒各方面的思想均有体现。

后来才知道这是古时候训练儿童掌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

还有最常见的《百家姓·千家名》,讲述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姓名,而且无论是在社会交往中还是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都要使用自己的名字。

如填履历表时,要首先写上自己的名字,在名片上要印上自己的名字,在与陌生人交往时要“自报家门”,在与朋友打电话时也要说出自己的名字。由此可见,名字对我们人类来说是多么重要……

《三字经》城里的小孩子从小就学,农村的孩子学的不多,当然我是例外。

这本书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中的基本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可以帮助孩子了解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有了三字经当然得有《弟子规》《孝经》,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而精深,传统文化犹如蕴涵丰富的宝藏深植于这块文明的厚土。而那一部部宏伟的典籍,一页页光辉的篇章,犹如群星璀璨、光华四射。

《大学》和《中庸》则是另一种境界的书籍,它们本是《礼记》中的二篇,《大学》以人的修身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为修身的方法。《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实现“中庸之道”的关键。

《六韬》很少有人听过,我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全书有六卷,共六十篇。《六韬》的内容十分广泛,对有关战争和各方面问题,几乎都涉及到了。

我认为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它的战略论和战术论。

《孟子》是继《论语》以后最重要的儒家经典,记述了孟轲一生的主要言行,突出地记述了孟轲主张仁义、反对暴政和武力兼并的政治思想,以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全书语言生动,比喻深刻,论证有力,文章气势雄伟,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最后母亲给我看的压轴的才是《论语》,内容大家都知道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著名的儒家学派经典的《论语》。

即便是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会觉得不可思议,我那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母亲是从哪里淘换来的这些书,而且极其有章法有顺序的教我学习,有条不紊,好像学富五车胸有成竹的模样。

只是小的时候我以为谁家的母亲都会这样所以根本没有任何的怀疑,当我真的开始怀疑的时候母亲已经不在身边了,我的悲伤绝望代替和掩埋了我正常的怀疑和推理。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失去母亲更让一个孩子伤心的事情了,全世界都坍塌了,毁灭了。自然也就不会再去想别的任何事情了,伤心会毁灭一切。

于是面对眼前的两个孩子我觉得从《幼学琼林》开始教他们,我从没想到有一天会这样的传承下去,虽然她们还小但是她们足以承受接受和学习了。

小孩子永远比大人想象的要聪明的多,学东西的速度是成年人的好几倍。

按照刘先生的“两行”说法,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没有终极追求的,沉迷于浅薄、浮躁的功利。我们的“修炼”常常局限在为提高自己收入、地位而选择的培训班上面。

修炼并非源自外界,本于内心。内心的平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思;思,而后能得。得到什么?就是做人的根本,或者说为人的原始目的。通俗来看,就是人人都有自己理想的扮演角色,这个角色并非现实中你承担的角色,这就是对“第二角色”的追求,它永远伴随你。

“第二角色”通常表象为善。要定位好自己的“第二角色”,要坚持不懈地自我修炼。没有目的的修炼,通常不会有结果。

《幼学琼林》,可以作为修炼的入门。工整的对仗,优美的辞藻,生动的典故,会让你体会到中华的博大、悠远。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无字江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无字江山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4章 幼学琼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