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个人法则

第357章 个人法则

我比任何人都更能感受到活着的意义,都更能感受到母爱,从来都是失去了以后才懂得珍惜,幸福就在手心里的时候极少有人会去珍惜,因为拥有幸福的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那就是幸福,非要等到失去了再也无法拥有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本真。

人的一生我认为很难有真正成熟的时候,人类一直都是冲动而幼稚的,一直都在不断的成长不断犯错,反复循环的犯错。

犯错有惯性吗?

答案是有,而且还很大。

我们几乎可以在人身上的各个层面找到重复犯错的影子。

最明显的重复犯错,体现在人的身体上。假如你坐姿不好,总弯腰驼背,那么很大概率地,你..一贴座椅,便是佝偻。即使你想有意识地控制,正确的姿势也撑不过五分钟。

我们的身体是有记忆的。

同样,我们的情绪、头脑也有记忆。这记忆很可能影响一生。

前不久我阴差阳错的看了一部有点老旧的剧集,名字叫《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小时候,松子用这个表情博得爸爸一笑后,她便记住了一个鬼脸模式。每次她爸不开心,她就使出这一招,屡试不爽。

发展到后来,这个鬼脸模式成了她应对危急、想要讨好别人的固定模式。

被诬陷偷钱解释不清时,她用这一招;面临开除风险跟校长谈话时,她还用这一招。

后果可想而知,看到的人没人笑,他们把讨好当成嘲讽,更加生气了。于是,松子丢掉了工作,失去了名声,个人命运也开始走向灰暗。

这一切是松子想要的吗?

显然不是。

难道没有更好的讨好的方法吗?

当然有,但问题是,松子会的只有那一种,她已经形成了路径依赖。

她的情绪记忆害了她。

松子式的悲剧,并不少见。

就在我们身边,可能有朋友被情所困,总是遇到渣男;可能有人财运不顺,总是被合伙人坑骗;可能有人,终其一生没有走出那个行为模式,不停地切换工作,刚干出门道就放弃了,一辈子与发财无缘。

总之,大家都在固定的模式中挣扎,想出不得。

我突然在想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我们在不停地复读我们的情绪、念头、思想或者行为,哪怕它是错的。

那我们有办法走出错误的循环吗?

当然有,但是有难度。

我首先研究起来重复犯错的原理,这是聋子的好处,对什么感兴趣就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哪怕看起来跟专业毫不相关,但是考古专业最需要的就是一专多能就是全才,天文地理历史艺术建筑什么都要理解和了解才行。

我认为犯错带来的改变是生理性的,这一原理藏在脑科学里。鲁先生先生说过,世间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就有了路。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也就“脑回路”。

我们的脑回路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相当可塑的。

《浅薄》一书说得很明白,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脑回路可塑性是贯穿一生、时刻进行的正常状态。为了响应我们的经验和行为,大脑一直都在变化,它会根据“每一个感官输入、每一个行为动作、每一次突触连接、每一个反馈信号、每一个行动计划,或者每一次知觉转移”而重新安排神经回路。

也就是说,一个念头、一种情绪或是行为,重复得多了,会在大脑中形成特定回路。

也也就是说,犯错不是清风过水面,了无痕迹,它带来的影响是生理层面的,是长久的。

像松子脑中,一定有个“鬼脸回路”,每当遇到与之匹配的场景,便要启动。

而在我们脑中,也会有,只不过名称换为“拖延回路”“逃避回路”“暴怒回路”……

脑神经的可塑性还说明一点:

一个错误重复得越多,回路越是坚固,便越容易启动,同时越难以根除。

这也解释了为啥尽管我们主观上不想犯错,客观上还是犯错了。

这很可怕,但是还有更可怕的——回路一旦形成,会自我强化。

这是什么意思?

我在《少有人走的路》里看到一个女人哭哭啼啼地找到心理医生,她的婚姻生活近乎悲惨。

丈夫是个混球,家财败光,出轨成性,还是个家暴能手。每次喝完酒,对她不是打,就是骂。圣诞节,别人家阖家欢乐,她老公压根不归家,独自快活。

这样的男人还忍他干什么?

可这个女人一忍就是20年。她不是没有机会摆脱——20年里,他们大的离婚复婚就有两次,小的分手和好更是无数。

随便哪个机会,心一横,就能分开,可这女人就是不走。

心理医生劝她不要重蹈覆辙,她还大发雷霆。

医生就很疑惑,为什么这女人明知错误,还依然愿意待在错误里?难道有东西让她乐在其中?

一番深挖,结果惊人——这个妻子竟在受虐的过程中有爽快,她对犯错有情感上的需求。

怎么解释呢?

这个女人每次挨打被虐,但当她的丈夫回归清醒,想要回头时,就会道歉、乞怜。

这个时候,她就顺理成章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她可以肆意辱骂、指责,向他人散播自己的苦难。她享受道义上的优越感和报复的愉悦,同时也从受虐方转变成施虐方。

变成书里面是这样解释的:通常,这样的女性在童年时就遭受过屈辱,为了使痛苦得到补偿,他们会自认为在道德上高人一等。这样一来,她们便会从他人的愧疚和道歉中享受报复的爽快。她们遭受的耻辱与虐待越多,自感优越的心态就越强烈,也由此得到更多的情感“滋养”。

为了延续这种爽感,她们必须体验受害的感觉。

如果侮辱没有发生,这一情绪模式还会饥渴,甚至会指导她制造受辱的情境。

如果从脑科学角度解释,会是这样:我们会渴望一直让神经回路处于激活状态。这就是大脑微调自身功能的方式。

这才是最令人瑟瑟发抖的部分。

试想一下,如果你有个“喜欢发火的情绪模式”“沉迷游戏的生活习惯”或者“遭遇背叛的心理需求”,这些已经形成的回路,会在你的潜意识里驱动你走进它们。

就像不断扩大的黑洞,要吞噬我们更多的精力和生命。

前几日看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也提到了类似的情绪模式。女主角若菱在追寻真我的路上,时刻提醒自己一句话:

“我看见我在寻求被背叛和被欺骗的痛苦感受,我全新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

虽然对整本书不是很赞同,但是这个方法我还是举爪认可的。

改变的前提是看见。

因为脑回路一旦形成,便成了阻力最小的路径。

依照大脑趋易避难的尿性,它会在你不知不觉间,沿着已形成的回路顺流而下,速度越来越快,以后掉头返航的难度就越大。

总结一下就是我们之所以会情不自禁地重复犯错,是因为犯错改变脑回路;因为脑回路自我强化,这两连招酿成了人类多少辛酸苦难。

让我不禁意识到,原来,我们走过最长的路,不是马路,不是套路,而是自己的脑回路。

好在脑回路再坚固,脑子还是我们自己的。只要你有决心有方法,它还是要听你的。

脑回路的可塑性,可以为犯错使用,也可以为好的习惯使用。

最终我的研究开始走向以古鉴今的路子,通过别人反复犯错来建立自己的生存法则,这反而成就了我的性格。

首先我要求自己牢记“忙者生存”原则。我们的大脑有上千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上又有上千个突触,想象一下,这得能形成多么多的回路啊。

后宫三万都不止,到底谁该上位,谁又入冷宫呢。

这里有个原则叫“忙者生存”——假如我们停止运用某种智力技能,那么结果并不仅仅是这种技能的遗忘,大脑当中与该项技能对应的回路会转让给不断练习的替代技能。

标准的用进废退。

所以,赶紧停止有害的脑回路,并让有益的脑回路运转起来。

然后要见缝插针地坚持自省,脑回路都是自动化运行。如果你意识不到,也就谈不上改进。

自省就是觉知之光。

有没有经常性的反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不能跳出循环,开启新生。

每天独处时,或是工作空隙,哪怕只有三五分钟,你可以时常问自己:

今天我有没有在重复犯错?

对于刚才那件事,我情绪上的反应模式是什么?

今天我有没有吸收新的观念,这个观念真的对吗?

……

自省的核心,就是识别各种各样的回路,无论是身体上的、思想上的、还是情绪上的。

最后关注行为的线索及奖赏。上一点是关于意识,这一点是关于改变。培养脑回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习惯。

读过《习惯的力量》的人都知道,一个习惯的形成有三大要素。

线索:在什么环境、什么情况下,你会用到这个习惯;

行为:这个习惯,包含哪些步骤、具体怎么做;

奖赏:做完之后,你会得到什么反馈。

要扭转一个坏习惯,你不能只盯着行为看。

你还得识别出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做什么事并得到什么奖励,然后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变,才能事半功倍。

这个说略抽象,举个例子。

比如你想改变刷抖音的习惯。

首先你要标记刷抖音的三要素:

线索:通常发生在无聊时,或者正事被卡住时。

行为:拿起手机,点开抖音,刷。

奖励:逃避正事,消磨时间,即时的愉悦,成长的假象。

通晓了这些,下次我再无聊的时候,你要有意识地干涉这一进程;

不是去拿手机,而是拿一本书。

然后体会阅读带来的奖励:纸张带来的沉静;翻页带来的推进感;克服干扰去做该做的事带来的满足感;朝着成长目标切实行进的成就感。

反复体会这些好处,反复自我洗脑。

坚持下来,锻造回路,有一天,你会不自觉地拿起书,沉浸其中。

这样多管齐下就能最大限度的不再重复犯错从而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这是我的小秘密也是我的研究成果,我内心深处还是挺为此骄傲的。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无字江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无字江山
上一章下一章

第357章 个人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