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商人过河

第388章 商人过河

禁忌同样因为恐惧而产生,虽然很多禁忌也是因为崇敬,但是崇敬大多数都是因为恐惧而来,追根溯源还是源自恐惧。从此,在通古斯人也有了对熊的各种忌讳的习俗。

而在鄂温克族民间文学中,人熊婚姻的神话既丰富又生动:“有一天,森林中的一只雌熊看见年轻、英俊的猎手古尔丹,雌熊对这位年轻猎手一见钟情,被猎手超众的容貌、魁梧的身体紧紧地吸引住了。

从此,雌熊每天都要来到古尔丹住处,给他做可口的饭菜,还给他收拾屋里屋外的东西。每当到了晚上还要给他铺好狍皮被褥。雌熊的诚心感动了古尔丹,人和熊组成了家庭。过了几年,他们有了两个孩子。由于猎人对同雌熊生活感到无聊,最后离开了雌熊和两个孩子。

后来,猎人和雌熊生的两个孩子成长为森林中的两个英雄。”这个神话故事生动感人地讲述了猎人与雌熊结为夫妇的情节,艺术地突出了雌熊在人熊婚姻关系中表现出的积极主动姿态,细致地刻画出雌熊具有人类女性贤惠、勤劳的特征,从而使神话传说起到了拉进和亲密人与熊、人与动物关系的作用。

大概在两年前教授在搜集整理的《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集》中,收入了一则人与熊的传说:在遥远的过去,有一位鄂伦春族中年妇女进山采集,回来时天黑了迷了路,越走离家越远,从此她就生活在这深山密林里,久而久之她变成了一只熊。又过了几年,这位妇女的丈夫走进这片密林里打猎,见一只熊正在埋头吃都柿,他一枪把熊打死了。剥皮时猎刀在熊的前肢上怎么也插不进去。猎人拨拉开厚毛一看,原来上面戴着个红色手镯,和他妻子戴的一模一样。他好生奇怪,莫非这只熊就是我妻子?怪不得失踪这么多年都找不到她了。从此熊被认为是鄂伦春人的化身。

与此同时还有一则流传古远的鄂伦春神话: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位猎人在山林中打猎时被一只雌熊抓去。雌熊把猎人关在林间山洞里,并同他一起生活。为了不让猎人逃跑,雌熊每次走出山洞去寻找食物时,都用大岩石把洞口死死地堵住。

就这样,他们过了几年共同生活。后来雌熊生了一只小熊崽,便逐渐放松了对猎人的警惕。有一天,雌熊领着小熊外出觅食,忘记了堵洞口,猎人乘机钻出洞来,急速地往江边跑去。在江边恰好碰上放木排的人,猎人跳上木排顺流而去。傍晚,雌熊同小熊觅食归来,见洞里空空无人,雌熊立即带上小熊,沿着猎人的脚印追赶。到了江边,猎人早已无影无踪。雌熊又沿着江边发疯地往下游追赶。

打老远看见猎人站在顺流而下的木排上,雌熊一面频频招手,一面喊到:“你怎么走了?快回来吧!”猎人却理也不理。雌熊气愤极了,狠了狠心说:“你既不愿再回来,咱们只好把孩子分成两半。”雌熊说着就把抱在怀里的小熊用双手高高地举起,让猎人好好地看了几眼,突然刷的一下将小熊撕成两半,一半投向猎人,自己抱着另一半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结果随雌熊的一半还是熊,随猎人的一半成为鄂伦春人。

当然这种神话颇具悲剧性却感人肺腑,生动地描述了人熊之间不相配、不理想的婚姻生活,并用夸张的文学语言描写了雌熊对猎人不辞而别所激发的愤怒之情,刻画出雌熊多情、自私而残酷的本性。

鄂伦春族对人熊关系的深刻、复杂的认识态度,以及神妙的文学幻想和虚构,无所保留地呈现在民族的神话传说里。这些独特的人与动物为主题的文学风格,也进一步展示了北方初民对动物既恐惧又崇拜、即依赖又猎杀相互矛盾的心理结构。

当然,他们的早期文学创作跟他们特定生存条件、自然环境以及他们热爱自然、崇尚自然、信仰“万物有灵”等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在更远的北方,赫哲族神话传说中,有关人熊婚姻的实例,不象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的神话传说那样丰富,不过也有类似内容的描述。如有一则神话中这样讲述:“很早以前,有一位妇女生了三个孩子。有一次两个孩子钻进林子里没有回来,第三个孩子到林子找他们,也一去不归。

冬去春来,母亲一直为失去三个孩子而在江边哭泣。忽然有天来了一只公熊,吓得妇女拔腿就跑。公熊追上去问妇女:‘你哭啥?’妇女把失去孩子的经过说给了公熊,公熊听后说:‘你别哭,我让你再生几个孩子。’妇女和公熊同居后,果然生了好些孩子。有一天,妇女跟孩子们说:‘现在你们已都有了自己的氏族,你们去过你们的生活,我要跟着熊过日子。

但你们要记住,三年内不能猎熊!不然我会被你们杀死。’孩子们整整忍了两年,到了第三年头,还是去猎熊了。他们在一个水泡子附近见到一只熊,就把那只熊打死了。结果,扒膛一看胸口长着他们母亲的一对大上围。”

这则赫哲族神话里叙述的人熊婚姻内容,要与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熊体神话传说相比,似乎显得十分含蓄、柔和、温情和隐衷。文中用大量笔墨委婉而深情地描写了赫哲族妇女与公熊在一起生活,繁衍后代的情节。这无疑说明在赫哲族信仰意识及早期文学作品中,熊也被虚构为某些氏族血脉相连的祖先。

但总体上来看,赫哲族的熊传说与鄂温克、鄂伦春人有所不同,它的图腾信仰不很明显。具有普遍性的神话传说,主要讲述了人如何变成熊。有的赫哲氏族以为熊是由一个叫玛夫卡的人变的,故称熊为“玛夫卡”。

据说玛夫卡原是一位老猎人的大儿子,从小好吃懒作,不务正业。一天其父叫他们兄弟二人上山打猎,其弟猎杀了野猪和老虎,玛夫卡却背上弟弟猎杀的野猪往家走。结果他迷了路,未能走出密林,最后变成了一头熊。

学习考古专业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就是辨别各种传说的真伪,而通常并不是真的或者假的那么简单,最多的情况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在真实中掺杂着人类对于自然和神灵的恐惧与崇拜以及向往。

在假造的传说中又能找到当时社会与国家的影子和真实,所以这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工作,正因为艰难教授蔡勇往无前。人家都说有什么样的师父就有什么样的徒弟,至少这话对我来说是适用而实用的,我们师徒正式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的关系。

教授什么样我就什么样,一点都不变。

西拉木伦河,老哈河,眼前的大凌河,近在咫尺却无法到达的牛河梁,我不得不再一次相信宿命的存在,可是我并不会就这样坐以待毙,我要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新方法。

因为我的师母,唐婉,我的教授,顾青,全都岌岌可危。

人类永远都是沿河而生,我则要沿河而上。

当清晨第一缕朝阳透过厚厚窗帘缝隙照进房间的时候,两个孩子如同在脑子里定了闹铃一般的醒了,因为她们饿了。

小孩子的肠胃比大人要准时的多,而且她们也不会虚伪的隐藏自己的本性,饿了就醒醒了没东西吃就哭。

我人生第一个清晨伴着孩子的哭声而来,对于一夜未睡的我眼前的哭声无疑让人心烦气躁,我的耐心也爱心似乎随着黑夜的结束消耗殆尽,

然而我不能也不想对着两个孩子发火,立刻打电话给楼下的老板让他帮忙买早点下来,外面的风雪虽然从后半夜就停歇了但是依然很冷。凡是在中国北方生活过的人们都会有类似的经验,下雪不冷化雪冷。

况且窗外的风似乎并未真的减小下来,只是没有了漫天飞雪再让它到处吹打呼号,可是只要抬眼看一下路边光秃秃的杨树摇摆的力度就知道风很大,比昨夜还大。

我没办法带着两个小孩子出门觅食更不能把她们独自丢在屋子里自己去买吃的,我必须寸步不离,身边的两个孩子比我的命还重要。

我答应顾青姐会照顾好她的孩子就一定会做到。

獬豸,也称解廌或解豸,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上古神兽,古代神判与神裁思想下产生的著名神兽,又被称为“法兽”。但是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代表古代诚信的神兽,根据《论衡》和《淮南子修务篇》的说法,它身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样貌大致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发,双目明亮有神,额上通常有一只独角,俗称独角兽。据传角断者即死,有被见到长有双翼,但多数没有翅膀。

传说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对不诚实不忠厚的人就会用角抵触。它怒目圆睁,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

帝尧的刑官皋陶曾饲有獬豸,凡遇疑难不决之事,悉着獬豸裁决,均准确无误。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执法公正的化身。后世常将普通羊饲养在神庙,用来代替獬豸。

獬豸与法的不解之结,可从古代“法”字的结构得到解答。古体的“法”字写作“灋”,而“廌”即为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从水,取法平如水之意。

作为中国传统法律的象征,獬豸一直受到历朝的推崇。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楚文王曾获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于头上,于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国成为时尚。秦代执法御史带着这种冠,汉承秦制也概莫能外。

到了东汉时期,皋陶像与獬豸图成了衙门中不可缺少饰品,而獬豸冠则被冠以法冠之名,执法官也因此被称为獬豸,这种习尚一直延续下来。

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显然,獬豸形象是蒙昧时代以神判法的遗迹。

而如此备受历朝历代重视和崇拜的神兽,法律的象征,根源在哪里呢?根源便是对不诚实不中后的人抵触的本能,并且会严厉惩罚。

所以此时此刻我心中就有着这样一个诚信的神兽,所以我会寸步不离两个孩子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好照顾好她们。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

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

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的母亲没什么见识也没有什么学历,她自己说度过三年小学就辍学回家放羊了,但是这些故事都是她拉着我的手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讲给我看的,她用这样的诚信的故事来磨练和锻炼我阅读唇语的能力。

每天每天都会讲,一直讲一直讲,一直讲到我读懂唇语并且能用自己的声音复述给她听为止,一边喂两个孩子我便一边模仿母亲的样子,本能的开始给两个小孩子讲故事,虽然她们应该听不懂,不能完全理解,但是也许这就是最初的耳濡目染吧。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

“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无字江山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无字江山
上一章下一章

第388章 商人过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