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早朝大议(四)

第248章 早朝大议(四)

满朝皆惊,女皇接过急报匆匆一览,眼中闪现一丝惊慌,脸色变的铁青。

急报传阅至陈首相,他仔仔细细看过以后脸色亦是十分凝重:“魏国人可不是做做样子,十万虎狼之师半日即就攻下边城,守城将士死伤无数,百姓被虏无数,这还是两日前的急报,不知道现在局势已经糜烂成什么样子了?!”

张大人愤然指向李荣浩:“这场战事全是因他而起,想我边城战士流血牺牲,百姓流离失所,此人却在此高倨朝堂,怡然自得!臣提议立即将之锁拿下狱,斩首示众!”

“臣附议!”“臣附议!”几个大臣应声咐道。

女皇脸色愈发难看,雷云急忙出言喝道:“荒唐!斩了李太子就能使魏国人退兵吗?现在当务之急是择将领兵,抵挡魏人!”

校事府大领事发话,几个大臣不敢争辨,退了下去。

女皇轻吐一口气,稳稳心神,环顾一周:“你们都知道了,现在不是梁国要打仗,是魏国人要打仗了。人家已经开打,你们还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顾虑吗?”

底下鸦雀无声,女皇站了起来:“拟旨,拜肖劲为大将军,权掌中外一切军事,领南北二军,速速准备,刻日拔营出击,抵抗魏军,务要将其赶出梁国国土!”稍微停顿,女皇又望着肖劲谆谆言道:“肖劲,你出自将门,能力超群,现在临危授命,望你不负朕望,击退魏军收复失地!最好能奋勇发威,一鼓作气攻入魏境,也夺他几座城池,为朕狠狠出一口气!”

肖劲心中一沉,这就又重回朝廷中枢了,而且是权掌中外军事。众所周知,只封大将军,多数时候是位列三公,位高权不重,只是荣誉称号。加权掌中外军事,就已经是实打实的权力中枢了,搁现在相当于集中共*********,三军司令部,国防部,总参谋部于一体,是帝国最高军事机构一把手了,全国军事力量的首脑,权势只次于皇帝,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朝堂上的人皆是倒吸一口冷气,纷纷侧目而视,眼神复杂而炙热。肖劲心里暗叹一口气,权势愈大,能力就愈大,能力愈大责任就愈大,自己虽说是穿越之人,上次侥幸领兵破了五国联军,实在是因为国破家亡的阴影之下,举国将士百姓上下一心,勇于拼命。又加之魏国人临阵倒戈来了个神助攻,这才扭转乾坤,向死而生。真不是自已雄才大略,韩信重生,直逼孙武等战争大家。自己连给人家提鞋都不配,充其量只是个夸夸其谈的赵括,甚至连赵括都不如!女皇真是看走眼了!现在强魏袭来,陛下又委已以重任,真让自已诚惶诚恐,遍体难受。

理虽如此,女皇旨意即出,肖劲心中即使万般不愿,也只能硬着头皮出班接旨。

“且慢!”“臣有话说!”肖劲正要领旨谢恩,突然有两人同时出班奏事,打断了他。肖劲细看原来是陈首相和太师,二人撞了话头,太师向陈首相拱拱手,示意他先奏事。陈首相回了一礼,出班奏道:“陛下稍安,虽然战事骤起,但是却透着蹊跷。试想,李太子尚且身处梁国,魏国人就算不顾及他的安危,难道刚刚率领使团而来的魏国公主的安危他们也不顾及吗?”

“哦,对呀!”众人回过神来,是啊,李荣浩和魏国公主尚在梁国,他们就不怕投鼠忌器吗?

迎着大臣们的窃窃私语,陈首相继续说道:“臣刚才仔细看了战报,只描述了魏军夺取边城之事,未提及魏军下一步行动。这或是因为战事紧急来不及书写,又或是因为魏军仅仅破了一城便驻军不往。不论是哪种情况,依臣之见都应该召魏国公主前来,一是当面谴责他们这种行为,二来也通过魏国公主摸摸他们的底。”

女皇的脸色缓合了一些,问向太师:“太师,你也这样认为?”

“臣亦认同首相之言,”太师出班奏道:“但是无论事因如何,魏国人挑起战争占我边城杀我军民之事却是真的。扫把不到,灰尘是不会自已跑的,因此出兵亦是理所当然,刻不容缓。臣唯一担心的是肖大人久不掌兵,疏于军事,不能立时整兵一处,雷霆出击。况且,肖大人婚期临近,乃陛下恩旨特许,这边却又要披挂上阵,臣每日观花姬姑娘心心念念,幸福欢喜,若因此耽误婚事,真不知她会伤心成什么样子。所以,若是诚如首相所言,魏国人浅尝辙止,并不是全力攻梁,大可另择良将,领兵出击,还肖大人和花姬一个美满。”

肖劲闻言,惊讶于太师的巧舌如簧。听着好像处处为肖劲花姬着想,貌似一个老好人,但石泰有言在先,却让肖劲感觉太师是不想让肖劲独揽军权才想方设法出言阻止。

女皇心中明镜似的,自然不会因为他三言两语便收回呈命。她微微一笑:“太师所言极是,是朕一时心急,忘了还有这档子事儿。那肖劲就留在京都,坐镇中枢,完成婚事。南军都督郑起何在?”

“臣在!”郑起应声出列。

“就由你率领两万南军精锐先行出发,抵挡魏军,伺机收复失地。待肖大将军婚事一毕即刻前往边城,此间你受大将军节制,不得有误!”

“臣领旨!”郑起年过半百,与肖瀚是一辈人物,如今却要受他的儿子肖劲节制使唤,纵使心中不服,皇命已下,却也没有办法。

“你速速准备去吧!”女皇挥退郑起,缓缓说道:“召魏国使者速速前来觐见!”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人生如梦乱世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人生如梦乱世行
上一章下一章

第248章 早朝大议(四)

%